“自由·平等·博爱”法兰西启蒙之殃
作者:刘军宁
导语
我们看一看法国的历程,法兰西启蒙拒绝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们找到了自己所发明的神,这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对重塑人类的追求,甚至超过了重塑法国的追求,要像基督教影响人类一样。所以,在法国信仰自由,变成了不信仰基督教的自由。这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也能看到。法国巴黎也随之成了培养世界各国革命家的圣地和摇篮。我不反对分别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但是反对作为特定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反对作为乌托邦的“自由·平等·博爱”。
“自由·平等·博爱”的由来
法兰西启蒙与法国大革命降生了一句著名的口号,叫做“自由·平等·博爱”。从此这个口号及其信条和价值观声名大响、经久不衰,回荡至今。在每个中国有文化的人心中也非常受欢迎。
“自由·平等·博爱”已经变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格言。首次把这三个词放在一起使用的是著名的政治人物——罗伯斯·庇尔,他是法国大革命的最著名的政治领袖——雅各宾派的首领。他在1790年的一次正式的演讲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由·平等·博爱”被写进了1946年的法国宪法和1958年的法国宪法。现在这个口号成了法国的国家格言,法国的三色国旗也是这个口号的象征。
在中国没有几个政治口号像“自由·平等·博爱”得到了那么广泛的认同,那么政治正确,那么有道德与情操的感染力。在中国的官方教科书中,“自由·平等·博爱”被认定为是一个进步的口号,离革命的口号只差一步。这个口号在英美一些进步左倾的知识分子中也很有影响力,但却被英美文明与英美保守主义所拒绝。
这次读书会所读的是斯蒂芬先生的《自由·平等·博爱》一书。斯蒂芬从站在维护自古以来的英国自由制度出发,指出“自由·平等·博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价值,即便这个口号在一些英国人中也很有感召力。
要是没有斯蒂芬的这本书,在中国从保守主义的角度批评“自由·平等·博爱”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这样的批评肯定会被视为极端的政治不正确,甚至会被认为是反动的,因为这个口号是进步的。所以,在中国的普遍共识中,“自由·平等·博爱”还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
对于密尔先生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斯蒂芬先生在书中做了深度的梳理与批判,王建勋老师已经开始辅导大家阅读这本书。为了深化大家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解,我将结合该书谈谈保守主义对自由的看法,谈谈保守主义与法兰西启蒙各自的自由观。
因为自由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范畴,自由的字样已经写在一切的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旗帜上,若不对自由的含义做明确的界定,仅仅说说自由的好话是没有多少实质意义的。
自由的源头
我想先从自由的源头说起。人的自由是从哪里来的?保守主义认为答案只有一个, 我们的自由来自作为造物主的耶和华,自由是祂赠给人类的礼物。
个人不能赋予自己以自由,国家不能赋予国民以自由,君主不能赋予臣民以自由,自然也不能赋予人类以自由,科学更不能给人类制造出自由。人的自由权不是统治者所给予的,也不是统治者有权界定的,只有造物主才有资格、有能力、有善意赋予人类的自由。
美国宪政的基础
我上面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美国宪法。美国宪法与宪政就是建立在“造物主赋予人类以自由”这个基础之上的。美国的《独立宣言》是这么说的:“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每个人都平等受造,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里讲的很清楚,为什么要制定美国宪法?美国为什么要独立?美国人凭什么要自由?因为造物主赋予的他们自由权。
我们再看看美国宪法是怎么写的。其序言中写道,“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护,促进公共福祉,并保障祂(造物主)赐福给我们以及我们后代的自由,特此为美利坚合众国订立本宪法。”换句话说,如果自由不是造物主赋予的,我们的独立就是没有理由的,制定美国宪法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这两个引证讲得很清楚:美国宪法完全是建立在造物主赋予每个人自由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的。
我们再看看杰斐逊是怎么说的。他说的甚至更加明确:“赋予我们生命的造物主也把自由赐给了我们。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由是来自造物主的礼物。这个信念是国民自由权的唯一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移去了这个基础,我们还能认为国民们的自由权仍将稳固持久吗?”
如果自由不是来自造物主,那么国民的自由权是不会稳固持久的。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表明,美国的自由权迄今为止还是稳固持久的,这也恰恰证明了他们当初争取独立和制定宪法时的看法——那就是人的自由权来自造物主。
所以,当造物主把选择的自由作为礼物送给亚当夏娃的时候,他们的全部后代都享有这个礼物。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就像原罪是不可撤回的一样,造物主永远也不会撤回祂赋予人类的自由。这是祂赐给人类的礼物。
自由是造物主许诺给人的,对自由的追求也被造物主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论是不是认耶和华为主的国家,都能看到每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他们也许时而放弃,也许时而妥协,但是,对自由追求是永远存在的。
《独立宣言》
这也就是说,不探讨自由的神圣源头,就不能理解自由的真谛,也不可能真正获得并享有自由。
历史的验证
当一国之民忘掉造物主的时候,暴君就锻造好了奴役民众的锁链。不信看看那些无神论、唯物论国度的自由状况,就知道自由有其神圣源头。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由定期归零,是因为中国人不认识造物主,不相信耶和华,不相信自由是来自祂的礼物,因而也毫不珍惜,结果是各种自由频频得而复失。
这个论断也同样适用于耶和华的选民以色列。犹太人的命运在历史上跌宕起伏的缘故也在于此。当以色列人信仰耶和华、恪守十诫时,当他们珍惜雅威的礼物时,就得到雅威的赐福,享受自由、安宁与繁荣。当以色列人不再信造物主,崇拜他神,悖逆十诫时,他们就失去自由、遭受奴役,甚至遭受耶和华重重的惩罚。
可见,对耶和华的态度决定了对耶和华礼物的态度,也就决定了犹太人的命运——幸福、自由,还是奴役、苦难?这两个主题在以色列历史上不断地交替出现。
所以, 保守主义所主张的是有序的自由及神定秩序之下的自由。因为造物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赋予人以自由的厚礼,就是要让人去自由地思想,自由地言说,自由地创造,自由地实现自我。
当耶和华授权人类去统领大地以及上面的万物时,其中也包含让人类去享有自由,也包含着人类应该为享有这样的自由而承担责任。所以自由不是放纵。
自由与律法
被人们所忽视的是, 终极的自由宪章是耶和华所写的十诫。这个十诫后来成为祂与祂的选民之间的圣约。
表面上看,十诫是对个人的要求,其实十诫上也是对国家的要求。当一个国家不盗窃民众的财产,不侵犯民众的自由,不谋杀民众的生命,并制止任何盗窃财产、侵犯自由和谋杀生命这些行为时,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所以,我们看到自由是以上帝所制定的律法为前提的,是受到神的律法所约束的。所以,柏克才说,自由必须被约束,才能被拥有,否则,自由就是放纵。
所以,自由是有序的,是秩序之下的自由。有序的自由服从于神的律法和人的法律,服从于传统与道德。在信仰和道德、法律传统之外谈论自由毫无意义。对人类而言,只有在信仰与道德、法律与传统的体系之内,才有做出自由选择的可能。
因此,自由的性质与价值存在于规范自由的限制之中,没有限制,如柏克所言,就没有自由。因而,保守主义只支持合乎道德的传统的法律的自由。
保守主义要保守的是有序的自由,是习俗与传统中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具体的自由,不是文人脑袋中抽象出来的自由。
保守主义主张给每个人以同等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即在法律与传统之下的有序的自由。在政治上,在商业上,在个人生活上,放纵的、不受节制的自由,必然要损害到每个人的自由。
在许多保守主义者看来,自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有种种的效用,以及达到其他目的的价值,自由本身就是终极价值,是人类的天赋本性的必然要求。
自由作为选择
自由在根本上是个选择,是一个在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一个抉择。当自由被当作礼物给人类的时候,耶和华冒了很大很大的风险,因为祂知道人一定会滥用自由。但是,祂却依然让人类享有这份礼物。
人们在自由选择中学会分辨善恶,并体验到自由选择的不同后果。耶和华也借此考验人类领悟自由的能力、自由选择的能力、运用自由的能力以及承担后果的能力。
所以,自由事关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有选择才有自由。自由是做出选择、承担责任与接受后果的机会,自由与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
法兰西启蒙对自由的理解
上面我们谈的是保守主义对自由的看法,下面我们再谈一谈“自由·平等·博爱”背后的法兰西启蒙对自由是怎么理解的。
法兰西启蒙所主张的自由是无限的自由,摆脱一切约束的自由。法兰西启蒙认为人不是神的礼物,而是人的产物,是人的大脑自身的产物,特别是由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思考出来的。
他们认为人本身而不是造物主,是自由的源头,如让·雅各·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认为自由是无限的,是从一开始就拥有的,但是,实现自由需要突破枷锁。
卢梭所谓的枷锁特别是指教会的权威,也是实现自由所要反抗的对象;其他的枷锁还包括习俗、传统和道德,都被认为是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的敌人。
这种自由观也被中国的新青年一代以及后来的追随新青年的人——五四运动乃至文革所继承。在这些运动中,我们都看到了打碎一切传统与枷锁的诉求和行动。
法兰西启蒙不是基于神的律法与传统来确定自由的范围,而是依据所谓的“伤害原则”。雅各宾党人主导的1789年《人权与公民宣言》规定,“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自然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所谓的“伤害原则”指的是,凡是不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应该在自由的范围之内,而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所以,“自由·平等·博爱”中的自由意味着每个人有权各行其是,只要不给他人造成伤害就行。自由指向的是个性解放,即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这一点也体现在密尔的观点中。在密尔那里,这个说法叫“自行其乐无妨,伤害他人莫为(Do as you please, but harmnone)。这句话在斯蒂芬的《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可以见到。
自由观背后的人性论
关于自由,保守主义和法兰西启蒙的另外一个重大差异是人性论。因为,每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每一种对自由的看法,都基于各自对人性的看法。对人性的看法,决定了对自由的看法。
保守主义的人性论基于人的原罪,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所以,一定要给人的自由设定一个框架,以免自由变成放纵,这就是像水需要容器一样。保守主义认为人性是不完善的,所以,一方面要给人自由,另外一方面要把人的自由放到特定的框架之内,而不能没有框架。
法兰西启蒙持乐观主义的人性论。他们认为人性是向善的,是可完善的,甚至能够达到至善的。既然人性本善,就没有必要对人类设防,就不要严格的约束,只要有可能就给人以无限的自由。
这种观点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以及中国人所熟悉的诗句——“六亿神州尽尧舜”这样的语言中,让大家都能感受到:通过政治学习与政治教育,人是可以成为舜尧的,是可以变得极其完美的。
所以,小结一下:保守主义主张有序的自由,法兰西启蒙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主张无限的不受约束的自由。
自由的条件
人们在讨论自由的时候,常常忽略一个重要的维度,这就是自由的条件。具体的说,是实现自由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说如何人才配得自由?
如果想享受自由,这对人的秉性是有要求的。在法国的革命者们捣毁了巴士底监狱之后,1789年英国的保守主义先驱柏克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这种革命精神根本不值得称道。如果这种革命精神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一个品格的话,那么法国人是不配得自由的。”法国革命者用事实证明,他们的确不配得自由。后来发生的事情充分证明了柏克与保守主义对自由的洞见。
在法兰西启蒙思想结出的第一个果实,就是腥风血雨的法国大革命,接着在断头台下高高的尸堆上雄起了独裁者拿破仑。他的军国主义把整个欧洲都拖入了战争。
此后的法国也一直在共和与帝制的漩涡中挣扎,在一系列的大小战争中连尝败绩,两次被德国占领,靠英美解救才成为战胜国,直到1958年通过第五共和,法兰西才走上相对稳定的正轨。
前面提到罗伯斯庇尔是“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极力倡导者,但他竖起的却是断头台,留下的是无头尸,也包括他自己。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通向地狱的路是鲜花铺就的。
1789年7月攻破马士底监狱
如果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是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的话,那么,“自由·平等·博爱”就是通向这种恐怖统治之路上的鲜花,而且是非常美丽的鲜花。
如果要想配得自由,那些追求的自由的人们就必须把美德、勇气、正确的判断在审慎和良知结合起来。这样的自由要求每个人对其自由意志,以自由的行动承担后果。
所以,有序的自由是反思性的自由,而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正如 柏克所言,“我要自诩我爱的是一种有气概、有道德、有规矩的自由。” 只有爱这样自由的人才是配得自由的人。
人类要想真的配得自由,就意味着人类不可以为所欲为,意味着人类的自由是耶和华与其律法之下的自由。耶和华给人类自由,并用十诫来保护这些自由。
这是对人的要求,而不是对其他物种的要求。动物不享有自由权,因为他们不需要十诫与律法,没有必要对狮子说不要谋杀,没有必要对老鼠说不要盗窃。是否享有自由这份礼物,是否恪守十诫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对造物主律法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国度的人们是否配得自由。中国的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自由必须争取,但只有配得自由的国度与人民才能得到自由。
自由的实现
当我们讨论完自由的条件之后,再来谈谈如何实现自由,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自由分成两个不一样的类型,一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的权利(liberty),一个叫自由的状态(freedom),这两个区分仅仅适用于英语国家。
在拉丁语国家,只有前面一个,即自由权利(liberty),这里既包含自由的权利,也包含自由的状态。这个区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理解了这两个区分,更有利于我们去追求自由,也更有利于理解为什么自由首先在英国和美国得以成功实现,并且持久存在。
我们可以这么去想,既然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指自由权),为什么不自由的情形却普遍存在?因为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权,不等于我们就有了自由,更不等于我们就可以不用努力,坐享其成。就像造物主给了每个人财产权一样,不等于我们不用努力就可以家财万贯。不自由与贫困,常常独立于自由权与财产权而普遍存在。
我们如何在自由权与自由的状态之间建立关联?既然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权的大礼,就意味着我们还必须去争取自由,而且是在神的引导下。
就像当年《出埃及记》里所展示的,一方面造物主(耶和华)给了他们自由权,同时又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争取进入自由的状态,这样他们才真正地走出埃及,成为配得自由并且享有自由的人。
法国大革命也是以追求自由的名义所发动,但是他们不寻求造物主的领导,而是要自行其是。而且他们还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名义去诉诸暴力,用暴力拆除阻挡他们的一切藩篱,以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小结一下:“自由·平等·博爱”对自由的理解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是错误的自由观。它对自由的源头、自由的性质、自由与人性的关系,自由的条件与自由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自由·平等·博爱”对人性评价过高,因而也给了人类其所不能承受的自由,因为这个自由在本质上是放纵而不是自由。
熟悉美国政治人都知道,今天美国的左派被称作自由派。争取自由原本是件好的事情,为什么在美国,左派却被称为自由派?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造物主没有赋予人类的自由,他们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其所要追求的自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他们的自由,他们要通过议会道路、街头路线和文化战略来获得造物主没有赋予他们的那些自由。
他们所要的是作为放纵的自由,是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这一点从变性运动,从“黑命贵”,从放任非法移民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自由派所要追求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动听的口号,我肯定会投票给“自由·平等·博爱”。我也承认这些都是好字眼。但另一方面,“自由·平等·博爱”不仅是三个口号,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更大口号,三个1相加大于3。
这个口号出自人,却以神的姿态取代造物主所给予人类的“自由平等爱”。这个口号成了新的教义,并且试图取而代之。
王建勋老师在课中也提出,密尔特别推崇法国人孔德,他是社会主义的先驱。孔德就试图创立新的宗教来取代基督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他们想把这个价值观抬高到与基督教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层面,可见这个口号的背后是一个乌托邦,一旦彻底实践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看一看法国的历程,法兰西启蒙拒绝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们找到了自己所发明的神,这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对重塑人类的追求,甚至超过了重塑法国的追求,要像基督教影响人类一样。
所以,在法国信仰自由,变成了不信仰基督教的自由。这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也能看到。法国巴黎也随之成了培养世界各国革命家的圣地和摇篮。我不反对分别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但是反对作为特定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反对作为乌托邦的“自由·平等·博爱”。
天启四骑士
未来国度是神的国度
斯蒂芬在对该书总结时说到,管理和引导人类的全部生活有赖于对是否存在神和未来国度(future state,书中译为“来世”,有误。对于未来国度最详细的描述是在《新约·启示录》中)。
斯蒂芬认为,有神而没有未来的国度,神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神要把我们带到未来的国度,因为未来的国度是神的国度。什么叫作未来的国度?那是神亲自掌权的国度,是耶稣亲自掌权的国度,那就是神的国度。
如果我们只承认神的存在而不认为是神在掌权,那神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如果有未来国度但没有神,我们又不知道谁来掌权,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这个未来国度是好是坏产生任何合理的推测。
所以,如果既没有神也没有未来国度,会出现什么情形?就会出现“自由·平等·博爱”这样一个基于个人好恶的,基于人所制定的功利主义来规制人的行为的一种情形。我把斯蒂芬对书的总结也作为这次分享的总结。
“是基于神的自由,还是基于人的自由”是这本书的主题,是保守主义自由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