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观天下: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背后的财政困境
20240923
近年来,深圳地铁集团的财务状况凸显了全国地铁行业的普遍困境。尽管深圳地铁在过去曾是行业内盈利的标杆,但2024年上半年,深圳地铁巨亏37.85亿元,打破了其多年来的盈利记录。其利润从2021年的28.90亿元,连续三年逐步下降,到2024年出现亏损。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深圳地铁的困境,也标志着中国地铁扩张时代的终结。
1. 政府化债成为优先要务
中央各部门明确强调,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化解债务,遏制新建缺乏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长期依赖违规举债建设地铁等基础设施,而新规定的出台意味着这些做法将被遏制,重点转向减少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非常紧张,尤其是在卖地收入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加剧,化债压力巨大。通过压缩不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试图为债务减负铺路。
2. 地铁扩张的高成本与低回报
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极其高昂,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负担。据统计,每公里地铁建设费用平均为7亿元,个别项目甚至高达10亿元。而地铁的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部分城市的地铁运营成本超过每公里1500万元,远高于其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收益。虽然地铁带来了民生便利,但财政上的亏损依然显著。
近年来,深圳、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地铁都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转。深圳的亏损案例仅是冰山一角,全国绝大部分地铁项目面临着无法自负盈亏的困境。
3. 地铁申报门槛逐步收紧
早在2018年,国家就收紧了地铁项目的申报条件,要求地方城市必须达到GDP、财政收入、人口等多项门槛。这些要求限制了许多中小城市申请新建地铁。2024年,随着财政紧缩政策的加码,更多城市地铁项目面临搁置甚至取消。
惠州、烟台等城市尽管满足了地铁申报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客流量不足以及政府预算的紧张,依旧无法获得地铁建设的批准。这反映了当前政策对地铁扩张的严格控制。
4. 地铁已进入存量时代
随着新地铁项目审批的难度加大,许多城市的地铁扩张已经基本停滞。目前,全国近60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但未来新建项目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即使是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也难以通过新的规划获得扩展。成都、青海西宁等城市的新地铁建设规划也因财政紧缩而停滞。
地铁已经进入了一个存量发展阶段,各城市的地铁项目将不得不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而不再依赖大规模扩张。
5. 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卖资产与增加非税收入
面对严重的财政困境,多个地方政府采取了“砸锅卖铁”的策略,通过出售国有资产、增加罚款收入等方式填补财政空缺。例如,重庆、郴州、青海等地已经开始加大资产处置力度,试图通过变卖资产化解债务。此外,地方政府还加大了对非税收入的依赖,通过增加罚款和收费,试图弥补财政缺口。
然而,这些短期的应对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随着地方财政压力的不断加大,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结语:地铁大扩张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转折点。在财政紧张、债务高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收缩大规模基建项目,重点转向化解债务与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地铁作为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象征将发生改变,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在从过去的高速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高效运营的方向。这一变革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公共交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