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观天下:剑指宅基地所为何来?
20240701
近来,中国各地频频出台鼓励农民放弃宅基地进城购房的政策,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出台地多为四五线小城市,例如安徽省凤阳县提出,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进城购房可获人民币5万元奖励。江苏南通、湖北鄂州等地也有类似政策。
一、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
从表面上看,这些政策似乎是为了消化房产库存、刺激地方经济。然而,实际操作中,农民难以凭5万元在城市立足。农村房价较低,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农民进城后面临就业、医疗、养老等诸多问题。宅基地一旦退出,农民无法恢复,导致他们在城市成为边缘人,彻底失去立锥之地。
二、宅基地的特殊性与困境
中国的宅基地为农民特有财产,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仅拥有使用权,且必须有建筑物。城镇人口不能购买宅基地,农民失去农村户口后也无法再拥有宅基地。这些限制使得农民在城市购房的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三、宅基地政策的深层动因
事实上,宅基地政策早已有之,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高,但审批却愈加严格,许多农民想申请宅基地盖房子,困难重重。官方理由是保护耕地,但实际上闲置宅基地并未真正投入生产,而是被转化为补充耕地指标,用于平衡土地利用规划。
四、土地财政的背后逻辑
地方政府通过占补平衡制度,控制宅基地,将其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发展经济,实际上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城镇缺乏快速扩张的可能,投入巨资腾退宅基地,难以收回成本,最终牺牲的只有农民。
五、农民的困境与国家的转型
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基层力量一直是农民与皇权之间的中介,经过1950年代的农村集体化运动,这一层级被彻底消灭。如今,土地不再需要农民耕种,因为其商业价值远超农业产出。2022年,中国GDP中农业仅占7.3%,服务业占52.8%,城市化率达65.2%。农民成为国家权力和土地财政之间的阻力,国家要直接控制土地,农民的政治话语权因此逐渐消失,成为沉默的韭菜,被无声收割。
赵晓评论:当前中国推行的宅基地政策,表面上是为了推动农民进城购房,实则为了腾出建设用地指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被迫放弃宅基地进城,面临种种困境,最终可能沦为城市边缘人。这一政策反映了中国经济模式转型中农民地位的进一步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