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观天下:中国人为什么贫穷?
20240712
对于这个重大问题,北大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社会学的研究揭示了最新的社会认知,值得深思和警惕。
一、调查背景与机构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RCCC)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马丁·怀特(Martin K. Whyte)的研究团队合作,持续开展中国社会如何评价不平等现象的实证研究。怀特教授在退休前(2015年退休)与国研中心进行了三轮社会调查,最新一轮调查在2023年进行。
二、调查结果纵向对比
贫穷的归因变化
2004—2014年:
主要原因:缺乏能力、缺乏努力(内归因)
认为贫穷是由于机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经济体制的比例较低
2023年:
主要原因:机会不平等、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外归因)
认为贫穷是由于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的比例下降
富有的原因变化
2004年:
主要原因:能力和天赋、受过高等教育、人脉关系、辛勤工作
2023年:
主要原因:人脉关系、富裕家庭中成长
认为能力和天赋、辛勤工作的重要性下降
受教育的影响
2004年,受过高等教育被认为是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2023年,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显著下降,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受教育能显著提高经济地位
三、社会心理变化
内控型与外控型的转变
内控型:
2004—2014年,人们普遍认为贫穷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不足(内控型),因此倾向于通过提高能力和付出努力来改变处境。
外控型:
2023年,认为贫穷主要是由于机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外控型),人们更多地抱怨和表达不满,选择“躺平”的人增多。
四、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人心变化的影响
积极努力:
当人们相信努力和能力能改变贫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努力,经济也更可能向好。
抱怨与无助:
当人们认为贫穷是由于外部因素,倾向于抱怨而不是努力,社会经济可能陷入负循环。感知到的不公平会导致更多人“躺平”,甚至陷入习得性无助,即使有转机,也难以恢复积极性。
五、结论
北大最新调查揭示了中国社会对于贫穷和富有的归因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不再仅仅认为贫穷是由于个人因素,而更多地归因于外部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心态的转变,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种变化,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社会心理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公众信心,促进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