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门

映光:做门徒的代价

首页 /

映光:做门徒的代价

作者:张映光

经文与背景

1.主题经文

《路加福音》第14章26到33节“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2.经文的背景

耶稣讲这段话的时候是一个安息日,主耶稣从法利赛人的首领家吃完饭出来,他刚刚在安息日这一天治好了一个患水臌的病人,并向众人做了筵席的比喻,讲述了天国的奥秘,众人此时都以为这个神的国快要降临了,所以“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跟随祂一同前往耶路撒冷,这也将是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

主耶稣过去三年的服侍,在以色列民众中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百姓们都相信他就是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是救赎以色列的永恒的君王,他即将骑着驴驹进入圣城,而全城的百姓都将高喊着“和撒那”(耶和华的拯救)迎接这位君王。但主耶稣知道他所要开启的并不是民众所期盼的地上的国,不是要回到大卫所罗门辉煌的历史时期,也不是狭隘的以色列民族的复兴,摆脱罗马人的奴役。就连耶稣的门徒们此时也都懵懂无知,跟民众一样都在期盼着这件事的到来。

主耶稣要走的道路是什么呢?恰恰与他们所期盼的世俗意义的成功相反,祂要走向各各它的十字架,并成就永恒的天国的救赎。此时与主耶稣同行的人极多,当年跟随摩西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也极多。他们真的知道耶稣要去哪里吗?真的知道何为应许之地吗?真的知道耶稣是要上十字架吗?他们不知道,他们期盼的是荣耀的、地上的君王,是比凯撒还伟大的君王。他们期望的是像大卫王时期一样辉煌的、伟大的以色列回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耶稣对跟随祂的人们谈到了做门徒的三个代价或条件,这是三个看似违背这个世界常理的、平常人很难理解的且更难做到的、极为严苛的条件。但是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跟随耶稣并做祂的门徒,这就是做门徒的代价。

当时有极多的人跟随耶稣,都想来做他的门徒,都想跟随祂去耶路撒冷,都想得到那个荣耀,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耶稣去耶路撒冷是要上十字架的。他们都想得到那个荣耀,都想跟随祂,但是能够满足做耶稣门徒的三个条件的人又有多少?

第一个代价:

爱神胜过爱至亲甚至自己的性命

1.爱神是因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路14:26)。和合本《圣经》括弧里边“爱我胜过爱”,原文是“恨”。所以原文应该是:“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跟从耶稣做门徒,为什么要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弟兄、姐妹这些世界上的至亲呢?甚至还要恨自己的性命?跟随耶稣难道与爱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爱自己的性命是矛盾的吗?十诫中有两条,一条是不可杀人,还有一条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这是最重要的律法之一,而且耶稣还说过“爱神和爱人如己,是律法的两条总纲”,既然是两条总纲,难道爱人如己里面的“人”不包括最重要的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不包括爱自己以及爱自己的性命吗?为什么主却要跟随祂的要恨他们呢?

所以在和合本的翻译当中,把“恨”就改作了“爱我胜过爱”。我想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爱神”与“爱人如己”虽然不矛盾,但却有主次之分,更确切地说是因与果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源泉与支流、树干与枝桠的关系。“爱神”是因,“爱人如己”是果;“爱神”是本质,“爱人如己”是的现象,是表现;爱神是源泉,爱人是支流;爱神是树干,爱人是枝桠,什么意思呢?如果没有爱神就没有爱人。

2.与儒家仁爱的冲突

和合本《圣经》没有直译,可能是因为这段经文对中国人,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颠覆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根基。儒家的仁爱思想也讲爱,但是与基督所讲的爱却有不同,仁爱的“爱”讲的就是伦理之爱,它的根基是伦理、伦常之爱。

有个笑话,美国人如果在法庭上起誓不能说谎,最重要的是给他一本《圣经》,手按在《圣经》上起誓,就是在上帝面前起誓,绝不说谎:“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中国人呢?比如一些贪官污吏,他被抓了以后怎么也不招,怎么办呢?就告诉他:“你要为你的孩子想一想,为你的子女想一想。”只要出这一招,就什么都说了。可见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最在乎的就是伦理之爱,最在乎的就是子女。以伦理之爱为基础,建构了一种权力的秩序,就是中国的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我们现在不看传统文化的书籍,传统文化也都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当中,爱父母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这个为根基,对那些上层拥有权力的人也要绝对服从,不问父母是否正确,父母的意志是否代表着公义和真理,也就是说对父母的爱高于对真理的爱。

3.顺服神与顺服人有矛盾时,选择顺服神

主耶稣在此告诉我们,作为基督徒,当爱神与爱父母、爱你的至亲没有矛盾的时候,爱人如己自然是爱神的一种表现。但当顺服神与顺服亲人之间产生矛盾时,爱神要胜过爱亲人,爱神甚至还要胜过爱自己的性命。所以,耶稣在去耶路撒冷被钉在十字架之前向门徒说这些话。如果祂爱祂的母亲玛利亚以及爱自己的生命,胜过爱上帝,那么耶稣他不会选择去耶路撒冷,因为祂知道,去耶路撒冷就是要被钉十字架,就是赴死。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46-50)

显然,耶稣的这段话是想告诉所谓的父母、兄弟、姐妹,不只是我们寻常人所认为的一种伦理关系、血缘的关系或血亲的关系,不只是因为血亲的关系结成的纽带,还有与神的关系,与耶稣的关系,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纽带。若没有神的关系,谁又是我的母亲,谁又是我的弟兄呢?

但若是我们与神、与耶稣结成了这种关系,都顺服于神,跟随耶稣,这就是弟兄姐妹和母亲了。所以在教会当中,基督徒互相称为弟兄姊妹。无论年纪大小,七八十岁的老弟兄老姊妹与刚刚信主的十几岁的孩子,也可以互称为弟兄姊妹,就是这个道理。

4.使徒的榜样与中国基督徒的挑战

《路加福音》是《圣经》中唯一外邦作者医生路加所写的,与《使徒行传》是同一封书信,是使徒保罗第一次被捕的时候,路加写给慕道友提阿非罗大人的,也算是一封为保罗辩护的书信。《使徒行传》记载了初代教会的众使徒为跟随耶稣所付出的代价,如果说《使徒行传》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门徒的代价”。保罗出生在一个正统的法利赛家庭,从小接受了非常正统的犹太教的神学教育,他又是罗马公民身份,可以说是一个天之骄子。如果他不跟随耶稣,不做使徒,不去为外邦人传福音,就不会遭遇什么迫害,他会一生都很顺利。但是,他却从一个带头迫害基督徒的人成为一个为主殉道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背叛了他自己的家庭,背叛了他自己犹太教的传统,但他却跟从了真理和真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无神论国家,当我们成为基督徒后,往往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包括你周边人的理解,甚至得不到不信的亲人的理解。这时常是我们痛苦的原因,甚至为此产生特别激烈的矛盾。这样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依然选择爱神,顺服神给我们的这种使命?那么如果做了这样的选择,往往就要牺牲与家人的关系,因为这两者很难兼顾,这就是要付出的代价。

5.没有耶稣为中保的“爱”就是“恨”

德国著名神学家朋霍费尔在《做门徒的代价》一书中对此做了更深刻的阐述,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单独被呼召的,因此必须单独跟随基督。耶稣不只是我们与上帝之间唯一的中保,也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一切人、一切关系的唯一中保。”这句话很深刻,我们经常说耶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唯一的中保,所以我们祷告的时候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朋霍费尔进一步说,祂不只是我们与上面关系的唯一的中保,也是我们与下面关系的唯一的中保,与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关系的唯一的中保,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若没有基督作为中保,父母、儿女、夫妻等所有爱的关系,都是虚空,都是浮萍,都是没有根基的,都是陷入罪中的爱。或出于私欲或出于情欲,是恨而不是爱。在汉语当中“爱”只有一个字,“爱”包括了所有一切的“爱”,但是在希伯来文当中“爱”至少有三个词,对上帝的爱,是圣洁的爱,不是情欲、不是私欲的爱,与情欲的爱是两个词,爱神和爱人如己的“爱”,显然都不是情欲的爱,不是出于私欲的“爱”。

所以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把爱说成了恨?恨你的父母、儿女、夫妻,其实这里边的“恨”指的是出于罪的爱,出于私欲的、出于情欲的爱,那不是“爱”,那就是“恨”。

我们经常会陷入不知道该如何爱我们的家人,如何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往往把爱神和爱人如己的“爱”等同于罪中的爱,等同于没有上帝、没有耶稣作为中保的爱,这就是我们经常矛盾的原因。事实上没有耶稣作为中保的爱,不是爱,而是恨。

《创世纪》中,上帝让亚伯拉罕把他唯一的儿子以撒献为祭,亚伯拉罕顺服耶和华的呼召,并不是因为他不爱他的儿子。我们往往忽略了,以撒那个时候已经30岁了,他是可以违抗父亲的旨意的,但他也顺服地让父亲将他献为祭。所以在亚伯拉罕献祭当中,我没有看到亚伯拉罕要强迫以撒献为祭,以撒也很顺服。神最终当然没有让以撒失去生命,但借此却显示了亚伯拉罕爱神胜过爱他独生子的这份信心,所以我们说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

朋霍费尔说:“亚伯拉罕从此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有了儿子,通过耶稣这一中保,并为了中保的缘故而拥有。因为,他已经表示自己准备不折不扣地服从上帝。亚伯拉罕和以撒一起下了山,正如他上山时一样,但是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基督已经进入了父子的关系当中。”经过这次献祭,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以撒并没有失去生命,好像神只是给了亚伯拉罕一个考验,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在这次献祭仪式之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关系改变了,亚伯拉罕和以撒的这种父子关系,不再是那种基于血气的、伦理的,血缘之间的父子关系。如果亚伯拉罕和以撒的父子关系,还是基于血气的、血缘的父子关系,他们就没有真正的爱。但当耶稣做了亚伯拉罕和以撒之间的中保后,他们的父子关系变成了一种三角式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家庭当中,无论是父子、母子还是夫妻,如果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基于血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都会让我们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中间没有上帝,中间没有耶稣作为中保,我们的爱的关系是在罪中的那种爱的关系。当亚伯拉罕和以撒他们下山的时候,基督已经在他们父子关系之间了,他们的父子关系是基于爱神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了。

所以,若没有耶稣作为中保,我们爱着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爱着那陷入罪恶中的、必然要死的生命,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所以主耶稣说:“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9)我们要失丧的是没有耶稣的罪恶的生命,要得到的却是跟随耶稣的永恒的生命。所以主耶稣告诉门徒,“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使徒们为主的真道而失丧的生命正是跟随耶稣做门徒的代价。

第二个代价: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1.十字架意味着什么?

《路加福音》14章27节指出的做门徒的第二个代价是:“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第二个代价是对第一个代价进一步的阐释,是一个递进地阐释的关系。如何做到爱神胜过爱至亲,甚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呢?主耶稣告诉门徒的答案就是要顺服神,而非顺服人,只有跟耶稣一样背起十字架才能跟随耶稣。

《马可福音》8章31到33节:“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当耶稣对门徒说,祂即将被钉十字架的时候,最爱耶稣的大弟子彼得就劝耶稣不要去耶路撒冷,彼得这时候不知道到耶路撒冷到底会发生什么,但他知道耶稣说的一定是对的,到耶路撒冷有很大的凶险。他是出于什么?自然是出于对耶稣的爱,他爱耶稣,怕耶稣失去了生命。我们看耶稣却对彼得说什么?祂居然对彼得说“撒旦退去吧”,为什么说撒旦退去呢?因为凡抵挡上帝的意志的都是出于撒旦,所以祂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为什么?因为耶稣就是这么做的。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十字架意味着“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十字架意味着要受人蔑视、凌辱,遭人弃绝;(耶稣不只是被杀,祂在各各他走十字架苦路的路途当中,被那些曾经在三天前还在欢呼耶稣进圣城,欢呼和撒那,欢呼耶稣是弥赛亚的这群人,凌辱、蔑视,遭罗马士兵鞭打的。)十字架意味着舍己,意味着拒绝自己,否定自己,脱离属地的捆绑;十字架意味着不能让肉体生命减少的受苦,它就不是十字架;十字架也意味着旧我的死去以及复活和重生,意味着神的荣耀,意味着我们将得到永恒的生命。所以,失丧生命的得到生命。

朋霍费尔说:“十字架被放在每个基督徒身上,每个人必须经受的基督的第一个苦难,就是让他放弃与这个世界的牵连,人与基督相遇的结果,就是旧人死去。当我们开始做门徒时,我们在与基督一同死亡中归附基督,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死亡。

一开始就是这样,十字架并不是本来就虔诚和幸福的生活的可怕结局,而是在我们开始与基督交往时就与我们相遇,当基督呼召人时就吩咐他来死,这种死可能像最初的门徒那样,必须离开家庭与工作来追随他,也有可能像路德的死那样,必须离开修道院到世界中去,但是每次的死都是一样的,是在耶稣基督里死去,是根据他的呼召让旧人死去。”朋霍费尔这段话是很深刻的。

2.从宗教徒到真门徒

我们旧我的死,是不是要完全地地抛弃家庭和工作,来到教会呢?对于初代教会的那些使徒们往往是如此,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比如路德那样,路德反而是离开了宗教的场所,从一个宗教徒变成了一个基督徒,他离开了天主教的修道院,离开了那群假冒伪善的人,到世界当中去。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说韦伯福斯,英国废奴的基督徒,他是一个议员,当初他20多岁从政的时候,就祷告,也对他的牧师约翰.牛顿说:“我真的不想去当一个议员,不想从政。因为英国的议会就像诺亚方舟一样,好像除了我一个人是人,其他都是动物,都是野兽,我不想到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去。”但是约翰牛顿却告诉他说:“牧师有很多,但是真正的基督徒去从政,去做议员的却没有几个,这恰恰是神要给你的一个使命,不是让你去做牧师,而是让你去从政。”所以韦伯福斯一生在为废奴而奋斗,这也是上帝给他的使命。

所以,不是说我们只有到宗教里面去的,才是背十字架,相反背着更重的十字架的基督徒,往往是到世界里面去的。基督徒怎么知道背的是什么样的十字架呢?一旦跟随主并分享主的生命,你就会明白。

因此受苦是真正做门徒的标记,门徒不会超过主。跟随基督,就意味着必须受苦。正因为如此,路德把受苦看作真正教会的标记,而且在准备起草《奥斯堡信条》时,其中一条备忘录同样也把教会定义为那些“为福音而受迫害和殉道”的人的共同体。所以我们看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门口有10个人的人物雕塑,这10位都是殉道者。

如果我们拒绝背十字架,拒绝屈服于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苦难和弃绝,我们就会丧失与基督的交往,并不再追随他。但是,如果我们在服侍他的过程中丧失了生命,并背起十字架。我们就会在和基督的十字架的交往中重新获得生命。

第三个代价:

撇下一切所有的

1.属灵的筹算

做门徒的第三个代价是什么?“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33)这第三个条件又进一步阐述了第二个条件,因为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就要撇下所有。主耶稣在此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为何跟随祂要抛下所有一切。

第一个比喻:“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路14:28—30)所以盖房子的人可以选择盖或不盖,他所要算的是建造的代价,而没有预备好所要付出的代价,就开工,只能是打了地基,却不能成功。属地的工作要付代价,跟随耶稣,进神的天国就更要付出代价。

第二个比喻:“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路14:31—32)一万兵显然也打不过两万兵,若无预备,不自量力的去攻打远强于自己的敌人,只会一败涂地。属地的争战是如此,属灵的争战更是如此,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属灵的争战当中失败的原因。

做耶稣的门徒就是要预备好,背着十字架,要撇下一切所有的代价,这一切所有的代价,就是主耶稣告诉我们的,属灵上的筹算。当我们撇下所有的时候,跟随耶稣,也就撇下了陷入罪中的老我,也就可以完全地依靠耶稣,不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建造房屋。也不再依靠自己的血气去争战,而是依靠基督成就神的事工,胜过这个世界。

2.让神內住靠神得胜

争战也好,盖一个房子也好,是能靠我们自己完工的吗?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不可能!我们打个地基完不了工,我们拿一万兵去战两万的敌兵,我们也不能得胜,撒旦的势力远强过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人,但我们又为何是必胜的呢?为什么我们建造房屋一定能成呢?为什么我们的争战一定能得胜呢?因为,当我们抛下了一切的时候,当我们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时,你怎么可能还有心思、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东西呢?

所以背十字架是要撇下自己的一切,当撇下自己的一切的时候会神就进入到我们心中,神就住进了我们的身体里面,依靠耶稣这一切的事工都是可能的,依靠耶稣这一切的事工必然得胜,我们依靠主必然会胜过这个世界。

总结:为何付代价?

做耶稣的门徒为何要付出上面这三个代价?

1.耶稣的恩典是昂贵的

这三个代价似乎都是常人不愿付出的,都是那时跟随耶稣的“极多的人”,可能无法想象的,甚至耶稣当时的12个门徒也都不了解,做主的门徒要付这样的代价。直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门徒四散,直到耶稣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在门徒当中显现,直到五旬节的时候,圣灵降临,带领彼得和门徒建立教会。

所以,朋霍费尔说:“耶稣的恩典是昂贵的恩典,而不是廉价的恩典。因为我们原本是有罪的人,是应当死的,是耶稣上十架用祂的生命重价赎回了我们。”耶稣的恩典都是白白得来的,我们并没有付出什么。我们并不是要靠自己的修行成为了一个好人,达到了什么标准,才能成为耶稣的门徒。我们只是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人,承认耶稣是我们的救主,于是就可以跟随耶稣,成为基督徒了。

虽然,我们是白白得来的恩典,但是朋霍费尔提示我们:这白白得来的恩典却不是廉价的,而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恩典。

2.宗教徒把恩典当作廉价的

朋霍费尔说:“廉价的恩典就是把恩典当作一条教义,一个原则和一种体系,它意味着把对罪的宽恕宣布为一般真理,把对上帝的爱看作是基督教的上帝概念。而廉价的恩典意味着否定上帝活生生的道,事实上就是否认上帝的道成肉身。廉价的恩典,宣扬的是无需悔罪的赦免,是没有教会约束的洗礼,是没有忏悔的圣餐,是没有亲自忏悔的赦免。廉价的恩典是不以门徒身份为代价的恩典,是没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活生生的和道神肉身的耶稣基督的恩典。”什么意思?朋霍费尔所说的廉价的恩典,显然不是对外邦人说的,不是对不信主的人说的,他恰恰是对教会里的人说的。是对当时不冷不热的那些宗教徒们所说的;是对那些以为在教会里面读读经祷祷告,每天在教会里面假冒伪善的敬虔,表面上敬拜神,而其实却远远地躲避自己应当付出的代价的那些假基督徒所说的;是对那些看似好像得到了恩典,拿到了天国的门票,却不再付出自己的代价的,仅等着上天国的那些灯里没有油的基督徒所说的。他是对那些宗教徒说的:你们只是把基督当成了一条教义、一条原则、一条体系,把上帝当成了一个概念,你们付出了什么呢?同样的,朋霍费尔的这一段话应该刺痛我们当今的中国教会。在当今中国教会里面,我们害怕付出代价,甚至对于那些甘愿为基督付出代价的牧者,那些真正的基督徒的教会,我们还要去指责他们。

3.我们是高价买来的

朋霍费尔说:“昂贵的恩典是必须日复一日地寻找的福音,是必须寻求的礼物,是人必须叩开的大门。这种恩典是昂贵的,因为它呼召我们去追随,它是恩典,因为它呼召我们去追随耶稣基督。它是昂贵的,因为它要人以生命为代价;它是恩典,因为它给人以唯一的真实生命;它是昂贵的,因为它定罪;它是恩典,因为它使罪人称义。”虽然我们的恩典是白白得来的,但作基督徒跟随耶稣,并不意味着没有代价。

所以《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告诉我们,跟随祂的人极多,但是能成为祂门徒的极少。能成为耶稣的门徒,要走过的是窄门。为什么是窄门呢?因为你要卸下身上的一切,要把自己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所留恋的一切都抛下,唯有跟随耶稣基督,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所以朋霍费尔总结到,最重要的,这恩典之所以是昂贵的,是因为它使上帝付出了自己儿子的生命的代价:“我们是高价买来的。”

Dat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因时间精力有限,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推荐微信联系,谢谢理解!

微信客服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

在线联系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

在线提问

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